Part 1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享有的权利
1.获取信息权
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择业的前提,学校和有关就业部门应如实无保留地向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
2.接受就业指导权
学生有权从学校接受就业指导。学校应及时向毕业生传达有关就业方针、政策、法规并对学生进行择业观念、择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以利于毕业生正确定位、合理择业。
3.被推荐权
学校推荐往往会在较大程度影响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取舍。毕业生在就业中有权得到学校的如实推荐。
4.择业自主权
实行招生并轨后的毕业生要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自主择业,只要符合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毕业生就有权自主的选择用人单位,任何强令毕业生到某单位就业的行为都是侵犯毕业生自主权的行为。
5.公平待遇权
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的过程中,应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任何靠关系、走后门以及性别歧视,都属于对毕业生公平待遇权的一种侵犯。
6.违约求偿权
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签订就业协议后,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毁约,如用人一方违约,毕业生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承担违约责任,支付违约补偿。
Part 2
毕业生就业时进行自我保护的方式
1.通过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保护
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可通过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对侵犯毕业生权益的行为进行抵制或处理。
2.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保护
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保护。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过程中的不公平、不公正行为,学校有权予以抵制,以维护毕业生的公平受录用权。
3.依据有关政策法规进行自我保护
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首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只有吃透其精神实质把握其要领,才能运用好自己的权利。其次,要自觉遵守有关就业的政策、法律、法规,履行义务,以免使自己处于被动境地。
Part 3
警惕14类招聘陷阱
1.非法敛财的中介陷阱
这类中介往往在求职者交纳数目不菲的中介费后,就会列出一堆要么不要人要么不招大学生的单位名单,甚至有的单位根本不存在。专家提醒学生在找中介求职时一定要弄清该中介是否合法。
2.盗取个人信息的陷阱
先在报纸或网络上公布一些待遇诱人的招聘信息,要求求职者提供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或复印件,直到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的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才恍然大悟上了不法分子的当。
3.企业宣传的陷阱
个别企业在招聘会上挂出巨幅宣传画,展位布置得极其鲜亮夺目,当求职者进行职位询问时招聘者则对企业文化侃侃而谈,末了再每人赠送一本精美宣传画册,其实并不招人。求职者在面谈时若发觉其有广告之嫌,应及时抽身,更不要浪费时间去等待这类企业的录用通知。
4.储备人才的陷阱
一些大企业选择通过大批量的招聘来实现人才储备,对满意的应聘者暂时放人人才库,等该岗位空缺后才会从库中寻找人选。对此类招聘,求职者权当作是一次锻炼和竞争的机会,切不可对结果抱太大希望。
5.窃取成果的陷阱
许多企业有一套完整的招聘考核体系,从笔试复试到最终面试,每个阶段环环相扣极其正规。可最后求职者偏偏就没有等到应得的offer。此类企业只是以招聘之名窃取应聘者的成果,建议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感觉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可能会被公司占用时,要事先讲明版权归属问题。
6.施压内部的陷阱
企业在工作时间进行大规模招聘目的只是为了向在职人员施加压力向其显示竞争者的存在刺激在职人员消除怨言。老老实实地继续工作。求职者遇到这种情况同样要擦亮眼睛、保持清醒头脑。
7.高职位陷阱
粉饰招聘职位,夸大职位,实际上为获得劳动力。提醒不要被听上去体面的职2位所迷惑,仔细询问职位的工作内涵和细节是求职者在与招聘者面谈过程中必须要做的。
8.试用期陷阱
毕业生上岗后一般都会有3个月到6个月的试用期因为试用期的工资、福利待遇和正式录用后差异较大,而招聘的费用又微乎其微,利欲熏心的用人单位便通过无休止的“试用”来获得最廉价却最认真的劳动力。有些单位利用这一条款,要么在这一期间少付工资,要么到期后蓄意辞退。即使在试用期也应时刻留心单位的用人目的,尽量与用人单位签订相关书面协议。
9.电话陷阱
一般而言,毕业生在收用人单位的回应后,会主动进行联系。有些人正是利用毕业生的这一心理,假借联系工作发送短信给毕业生,让毕业生给一些收费很高的信息台回电话,以骗取高额电话费。
10.合同陷阱
毕业生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各项条款,必要时咨询学校老师、同学,接收单位一般工作人员的意见。
11.承诺陷阱
有些单位为了招聘到优秀人才,有时会口头许诺一些工资、住房等方面的优厚待遇。当毕业生到岗后发现这些待遇根本不能兑现而找单位领导理论时得到的答复往往是:“谁承诺你找谁去,公司没有这样的规定!”因此毕业生一定要注意:口说无凭合同为据,关键还是签好合同。
12.地点陷阱
很多大企业在全国许多地方有分部而参加招聘会的往往是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因此,毕业生在应聘时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工作地点就在总部所在的大城市,结果上岗后被分到偏远地区。对此,毕业生在面谈时必须咨询清楚,必要时在合同上写明相关条款。
13.皮包公司陷阱
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放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后再去面试。
